[34] 如果说无善无恶即是至善,那就是绕圈子,何不直截了当地说至善?如果说不是至善,那么又是什么?而且心字的意义较广泛,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知的方面、意念的方面,等等,如果以善恶言之,也有问题。
这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并不完全相同。根据他对情、意二者关系的全部论述,这个比喻主要是用来说明意志的主体性特征,而不是说明其理性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从某个侧面透露出意志的理性一面。
从这种理解出发,刘宗周将情感视为虚位,将意志视为定名。[18] 这些论述,归结起来有两方面的意思。[28]《传习录下》,《阳明全书》卷三。曰:情是会做底,意是去百般计较做底。因此,他转而直接批评朱子:意者,心之所存,非所发也。
物以意为主宰,是指物有本末之物,物之本即是意。明明德即是自觉认识或发明其德性。余以为哲学任务,在解决宇宙人生大问题,而实体之研究,自不得不视为急务。
哲学家用分析之术,而欲以解释宇宙万变万化万有之元,将心物剖成两片,遂取一片而抛弃一片,卒至说不可通。[31]《体用论》,第587页。[58] 这就是熊十力对心灵的基本看法。[17]《体用论》,第50页。
[20] 对于熊十力的这种说法,我们很难从西方哲学实体论的角度去理解,甚至很难进行比较。从前边引述他对孔子有关知、情、意的论述也可以看出,孔子特别注意情和意,却没有说孔子特别重视知。
[38]《体用论》,第232页。方法问题是同哲学观相联系的,不是独立的。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熊十力 。这才是人的最本真的也是最理想的存在状态。
熊十力称自己的哲学以体用不二为宗极,以翕辟成变为枢要,以天人不二为究竟。在熊十力看来,心灵和身体(物质)虽然都是本体变动而成的功用,但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精神、心灵虽然起主动作用,但与形体是不能分离的,二者相反相成,卒归合一[49],即归于一元。[36]《体用论》,第58页。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熊十力虽然提出了各种说法,如体用可分,而实不可分,即体即用,即用即体[3],体必成用,……用必有体,体用有分而实不二[4],全体既成大用,……大用成于全体[5],全体显用、即用显体[6],称体起用、摄用归体[7],等等,他特别喜欢用海水与众沤比喻体用关系。
要解决宇宙人生的大问题,就要坚持有机整体论的观念和方法,这样才能确立人在宇宙自然界的地位。在这一点上,他是儒家生命哲学的现代继承人和弘扬者。
关于心灵,熊十力承认,心灵有知、情、意三方面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是不能用分析方法将其分成各自独立而不相连属的单个存在物的。
熊十力很强调人的创造能力,认为人具有主体性。熊十力很推崇王阳明的良知说,用来说明本心。当代哲学提出不确定性、随机性、统计学的概率论等等,是针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必然性而言的,但都是讲物理现象的。[55]《体用论》,第473页。后者正是实体论的方法,它所遵循的,是主词-谓词,实体-属性这样的思维方式,而实体则或者被说成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或者被说成是现实永远达不到的理念,或者被说成是没有历史的精神实体或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的第一实体。当然,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任何自由都是有一定限制的,这个限制就是矩。
[31]以万物为主、以现象为主,就是以真实存在物为主,万物不仅不是幻有的,而且是有自力的,所以才能实现不断的创造。由于天不在人之外以及天待人而成,人在宇宙自然界占有特殊地位,具有特殊作用,人类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至于意志,可说是行乎其中的动力因素。[67]《体用论》,第185页。
它所强调的是人类的道德责任和良知,认为这是人类最高的智慧,也是人类幸福的重要标志。古今言心灵作用者,都分为知情意三方面。
熊十力是反对目的论的。[27]大用流行就是本体流行,本体流行就是大用流行,体用本来是不二的。但是,他将逐物之学归于科学而不是哲学,因此,只能将这两种途径视之为哲学与科学的分界,而不能说成是两派。[46]《体用论》,第494页。
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贪欲,从仁爱之心出发,那么,人就会感受到,人与万物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大海水是由众沤构成,离了众沤,大海水即不复存在。
他认为,裁成一词,其含义深广至极,就包含这层意思。生生之德是一切德之源。
熊十力所担心的是,只发展科学而废弃返己之学,这样,人类不仅丧失其精神生活,而且宇宙自然界也将失去大生广生之正常秩序和生命意义,人类也就变成无本无源的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只是现代的,而且具有超越现代性的生态学意义。
熊十力认为,本心是先验的本有的,习心是后天习染的结果,但习染不是过后就不存在了,而是有一种余势潜伏下来,这就是记忆。中国哲学把究天人之际的问题作为终极性的问题来对待,历来的哲人都在这个问题上不断求索,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延绵不断。熊十力反对分析法,其主要目的是反对心物二元论,将物质、现象说成是一个世界,将精神、本体说成是另一个独立的世界,这样就成二元而不是一元。熊十力的天人不二与冯友兰的天地境界,都有某种超现代的生态学意义,真所谓殊途而同归。
这应当是没有疑问的,否则,就只是一种盲目的必然性或偶然性而已。[33]《体用论》,第129页。
第二,本体是变动的,不是静态的。[1]实体是万物各各所本有的内在根源。
如果一切都储蓄得完完全全,哪还有什么创造?又何必强调功能? 我认为,如果要说熊十力哲学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或者说能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的话,那么,最受影响或最能进行比较的,莫过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或机体哲学。熊十力甚至肯定了佛教中的五贪(自体贪、后有贪、嗣续贪、男女贪、资具贪)也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如果一概灭尽,则宇宙大生命将随生物而俱绝。
上一篇:卡点音乐bgm(卡点)